1. 首页 > 星座分析 > 文章页面

民间工艺素材?李时珍素材(李时珍工匠精神)

李时珍问药图片免费下载 编号117746 红动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民间工艺素材这个问题,李时珍素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安徒生背景资料成兆才的生活经历李时珍素材

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李时珍素材图片免费下载 高清psd 千库网 图片编号9117813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

扩展资料:

作品特点

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

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打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

《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1891年(光绪二十一年),成兆才入丰润县魏庄赵小斋班,随二合、庆顺、义顺、义合等班首次进天津演出。是年,滦州发生饥荒,随之又流行瘟疫,成兆才父、母相继去世,他只得弃艺还乡。但因无法维持生活,又同族兄成兆文到喜峰口外唱莲花落行乞。未几,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染疾死去,成兆才不胜悲哀和孤独。为了生活,他同叔父成永玉又先后加入赵小斋和乐亭县庙上崔家班演唱莲花落,除当演员,有时还领班、当箱倌,从此他成了职业莲花落艺人。由于成兆才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一名能与西路莲花落著名艺人“西来顺”相媲美的男旦,深受滦州乡村集镇群众的喜爱,得艺名“东来顺”。

在艺术实践中,成兆才深感对口莲花落节目单调,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和演员的艺术水平发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开始编写《乌龙院》等拆出剧本,作品多为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本,从此开始他的创作生涯。他编写的剧目,表现了清末农村生活的某些侧面,反映了农民中间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农村观众的欢迎。第二年,成兆才与二合、庆顺、义顺等9个班社,由唐山再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楼、下天仙和胡家坟等地演出莲花落,被直隶总督杨子骧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的禁令驱逐出天津。同年,继室张氏与带来的幼子皆亡,成兆才家门不幸,内外交困,陷于悲苦之中。一连几年他不进城市演出,只在乡村断续演出。歇业期间,他当过酿酒工人、扛活、打短工,也卖过香料“荷包”、盖莲(锅盖)等,历尽艰辛,但也为他的舞台生涯和剧本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908(光绪三十四年)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亡,百姓戴“双国孝”。期间,全国禁止戏曲活动,莲花落班纷纷解体,莲花落艺人陷入绝境。秋天,待略松动,为了争取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成兆才会同任连会、杜知义(金菊花)、张化文、张德礼、侯天泰、张化龙、刘春生等人聚集在滦县吴家坨张德礼家中,对拆出莲花落进行大胆改革。成兆才从剧本入手,创作了具有本剧特色的大型剧本《告金扇》、《六月雪》、《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刘伶醉酒》等。大剧本的出现促进了各行当(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武生)的出现和声乐的改革。他又会同名演员金菊花等进行唱腔的创新,在保持莲花落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秦腔、乐亭大鼓、滦州皮影的板调,使不同行当具有各自的唱腔特色。

1909年(清宣统元年)正月,莲花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冀东农村。成兆才等人在滦县吴家坨亮相演出《告金扇》、《刘伶醉酒》等剧目,获得巨大成功。演出五天五夜,台前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压肩叠背。随即,成立京东庆春班,成兆才为编剧、演员。该班由滦县进入永平府(今卢龙县),由于当地官府多次下令禁止莲花落演出,为混过官府耳目,庆春班以“平腔梆子戏”的名义在永平府演出了《马寡妇开店》、《乌龙院》、《鬼扯腿》三出文武俱全、唱作俱佳的剧目,博得官民称赞,打开了永平府禁地。在京东庆春班影响下,“双国孝”期间解散的莲花落班社又纷纷组建,重新活跃起来。

同年4月,开明绅士王永富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产业工人和底层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靠唐山铁路工厂工人的资助,在唐山小山修建了“永盛茶园”。成兆才随班由永平府进入唐山,占用永盛茶园演出莲花落。第一天演出就遭当局制止,成兆才等人一方面与当局据理力争,一方面而花钱买通警察局,这才被批准演出。有成兆才创作的新剧目,有金菊花等出色的演员,“庆春班”在唐山一场演红,影响日益扩大,此时,莲花落被称唐山落子。

庆春班在唐山站稳脚跟后,成兆才集全力编写剧本。成兆才的早期剧作,由于受自身修养和时代的局限,为了迎合下层群众的庸俗趣味,多为表现家庭琐事,悲欢离合的情节,题材狭小,表演风格粗谷,有许多不足,有的甚至是糟粕,如《杀子报》、《黄氏女游阴》等。但瑕不掩瑜,进入城市后,他后期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接近生活,越来越靠近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兆才受民主思潮的影响,不断有佳作问世,连续写出了《花为媒》、《杜十娘》、《王少安赶船》、《占花魁》等借古讽今的爱情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其中《花为媒》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该剧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寄生》篇,描写王少安之子王俊卿与李月娥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她)们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并赋予时代特点和民间生活的色彩。居中,作者借张五可去花园与贾俊英相看时写道:“你看我的头,你看我的脚,说什么我六寸金莲蠢大难瞧!你说我脚大,我也不臊,现如今讲文明大却为高。”这种写法在艺术上虽然欠佳,但在思想上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该剧久演不衰,成为评剧传统剧目之一,解放后还搬上了银幕。

1909年到1912年,金菊花、小金龙等著名演员先后离开庆春班,成兆才培养并大胆起用任善丰、成国祯、金开芳等年轻演员。任善丰以“月明珠”艺名挑起了大梁,成为评剧史上第一个最能完美的表现成兆才剧本中典型形象的旦行演员。随着庆春班在唐山唱红,经济收入增加,少数演员中出现了赌钱、嫖妓的现象以及骄傲自满的情绪。成兆才洞察歪风,订下了班规偏见十大条款,煞住了歪风邪气,演职员人人自彼一时。其它班社也竞相仿效,由此评剧界法无偏见自然形成。他还确定了共和班体制,从演出收入中支付园租、箱租,留公积金,其余按人头大小份分给大家。大小份由全体演员按艺术水平高低共同评议,根据演员艺术的发展情况,又随时评定调整,不吃死份,以鼓励演员力图进取。这些是庆春班生存、发展的重要措施。

1913年,京东庆春班改名为京东永盛合班。同年招女艺徒筱玉凤。女演员的出现为评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筱玉凤扮相俊美,动作潇洒,作戏认真,极有发展前途。但由于生活上诸多不便,半年后,她离班而去,此后该班将女演员拒之门外。

1915年,成兆才第三次到天津演出,“平腔梆子戏”以其生活气息浓郁、声腔流畅的艺术特点,惩恶扬善、警化世人的内容,赢得了天津各界人士的赞誉,观众以月明珠主演的成兆才剧作《开啼》、《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占花魁》与名赫天津剧坛的京剧名师刘鸿声的“三斩一碰”相媲美。门票由3个铜板涨到10个铜板。这时,成兆才的剧本,月明珠的演唱,可谓珠联璧合,誉满津门。

成兆才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在表演上,他努力克服个子高大,嗓子不好的缺点,苦练作戏本领,有坚实的基本功。他的“跑方”快如流水,他的“五股翻心”宛如游龙。他的戏路也越来越宽,饰过《旋风案》里蒲贤(小花脸)、《李桂香打柴》中的李金氏(彩旦)、《狗报人恩》中的张义(老生)、《六月雪》中的蔡母(老旦)等不同行当的人物。他还善于体验生活,为了演好盲人,他把算命盲人请到家里,专心看盲人怎样迈门坎,怎样待人接物,如何判断事物等,盲人的动作特点他学到了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不同性格的盲人形象,如《桃花奄》中的张铁嘴、《十粒金丹》中的胡半仙、《双婚配》中的王瀛和等,有的忠厚诚朴,有的滑稽轻佻,各具特点。这些人物形象直到今天还仍为评剧前辈所津津乐道。

1917年,成兆才已到中年,他在事业上如日中天。这一年,他又到天津演出,时南孙班、北孙班、马虎亭班于津门献艺,这些莲花落班仍处于“对口”或“拆出”阶段。永盛合班的大型舞台戏使他们大开眼界,随之纷纷效仿。南孙班请成兆才给他们说戏,成兆才总是慷慨应允。最后,还把《杜十娘》、《打狗劝夫》、《因果美报》、《败子回头》四剧的剧本送给南孙班。第二年,永盛合班到山海关演出,经当地知名人士奎旭东建议改班名为“唐山首创警世戏社”。1919年,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去营口演出,后巡回于奉天(今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走一处,红一处,名震东北广大地区。成兆才也佳作迭出,如《保龙山》、《杨三姐告状》、《盗金砖》等,均为绝唱。

“五四”运动以后,受民主思潮的影响,成兆才根据1918年直隶滦县(今河北省滦南县)高家狗庄地主兼资本家子弟高占英谋杀妻子,农家女杨国华(杨三姐)不畏强权,为其二姐申冤告状的真实故事,完成巨作《杨三姐告状》,揭露了地主阶级贪婪、淫乱、腐朽、残暴的罪恶行径和旧中国法制黑暗,歌颂了农民阶级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全剧塑造了52个地位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每个人物不论主次,都有自己明显的时代、阶级和个性特征。诸如委曲求全、老实善良的杨二姐;“为偷私情断结发,莫讲人伦且遂心”的高占英;“不管屈和冤,只要有洋钱”的牛成;“全凭奸狡兴家业,不昧良心不发财”的高贵章;“自幼生来爱风流,无拘无束任自由”的裴氏等等。尤其是杨三姐这个主要人物塑更成功,她性格鲜明,形象丰满,是国民初年在封建思想下出现的典型的农民形象。她的智慧、胆量和顽强的意志贯穿于她每次出场的行动中,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该剧在艺术上粗犷、豪放、泼辣、明快,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在舞台上演出60多年,还被搬上了银幕。

1922年,年仅24岁的月明珠积劳成疾,病逝于沈阳。成兆才一手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殒落他乡,他和全体演员怀着无法抑止的悲痛心情扶棂回乡。接着,成兆才举用他培养多年的金开芳领衔主演,使一度解散的警世戏社头班重整旗鼓,于1923年返回唐山,又进入天津演出。在天津,经吕海环建议,改“平腔梆子”为“评剧”,取“评古论今”之意,评剧之名由此而来。不久,成兆才的《枪毙驼龙》一剧问世,因分配角色使班内矛盾激化,成兆才和成国桢离头班加入警世戏社三班。他根据朝鲜民族英雄安童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新闻,创作了大型现代评剧《安童根刺杀伊藤博文》,由于地方反动当局的干涉,未能公演。

1927年,应老友孙洪奎之邀,成兆才加入了北孙班――振兴剧社,任文戏教师和编剧。当时北孙班正在哈尔滨与素有“评剧皇后”美誉的李金顺打对台,营业见绌。成兆才到后,小试锋芒,几日内写出《盗金砖》一戏,全班人马连夜赶排,立即上演,观众暴满,使李金顺演出的戏院冷冷清清,被迫回戏半月。

孙洪奎佩服成兆才的才学,成兆才欣赏孙洪奎的组织才能,二人志同道合,终日在一起商讨如何发展评剧艺术。成兆才在北孙班的三年,是该班的黄金时代,演出阵容庞大,新戏层出不穷,剧场前车水马龙,常常挂起客满的招牌,能买上一张戏票被认为是一件极荣幸的事。年过半百的成兆才坚持登台演出,曾扮演了《黑猫告状》中的段岐山;《高成借嫂》中的马洪元;《杨三姐告状》中的高拐子;《保龙山》中的随和人。 1928年,收女艺徒孙云竹。年仅5岁的孙云竹是孙洪奎的养孙女,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一年内学会了《安安送米》等四出戏,6岁登台,一举成名,遂取艺名“六岁红”。

正当北孙班对成兆才寄予更大希望的时候,成兆才不幸病倒在吉林丹桂戏院。染病期间,写出了《洞房认父》和《烈女还阳》两个剧本。回乡后,1929年2月8日病逝于原籍,享年55岁。

成兆才为民间艺术奋斗了一生,至少留下了102部剧本。他逝世的当年夏天,安东(今丹东)诚文信书局出版了《评剧大观》一至六集,收入了成兆才部分剧作。解放后,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成兆才评剧剧本选集》。

成兆才的剧作构思大胆、奔放、复杂多变,内容切中时弊,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他的名作一直在舞台上演出,解放后,有些剧目还搬上了银幕,深受观众欢迎。正如梅兰芳所说:“我们今天看到评剧这朵花开得如此茂盛,是和成先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像成先生这样忠于艺术,有创造功绩的前辈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

为纪念成兆才,唐山市政府、滦南县人民政府在倴城修建“成兆才纪念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亲自为纪念馆题写匾额。成兆才墓前的《墓志铭》记述了他的一生业绩。

李时珍(1518年-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太医院生涯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总之,李时珍采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详备。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

李时珍行医,既珍视前人经验,又注重亲身实践,医术不断提高。很快他的名声即传遍蕲州。当时封藩在蕲州的第三个孙子富顺王朱厚焜,特请他到王府为自己的儿子诊病。此子爱吃灯花、生米、泥土,李时珍根据上述症状,诊其为虫病,于是用杀虫药物治好了这种怪病。

不久,封藩在武昌的楚王,又把李时珍请去当侍医。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时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后,大胆施用傕吐、攻下类药物,从死亡边缘救回了世子的性命。由此,李时珍被召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祭祀礼节的官署),并兼管王府的“良医所”,期间曾治愈许多疾病,楚王欲重金酬谢,但都被李时珍拒绝。由此可见,李时珍是一位不重权贵、不务名利、只求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到今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这位科学巨人,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纪念馆的展品主要有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藏品中有诸多古籍善本,尤以《本草纲目》自明清以来的各种版本弥足珍贵。建馆20多年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中外宾客300多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按《明外史•本传》: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世代皆当医生。父亲希望他读书考试当官,不愿让他当医生。李时珍出生之时,有白鹿入室,有紫芝产于庭中。自幼就以为修习“神仙之学”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时珍于十四岁时开始科举考试,却“补诸生,三试于乡都不能得成”。李时珍喜欢读书,非常的博学,几乎所有的书都读都看。已经读书十年,却从未出家门。他心中并无当官的想法与意愿。他所读的书中,尤其喜好而且善于医学方面,就以医生自居。当时的楚王听闻时珍的医术了得,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的事情。后来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时珍立刻救活了他。于是将他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的职位。可是,李时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归回故里。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种。在梁•陶弘景时修本草,本草数量亦没有增加。至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诸先生,先后增补,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已经算是完善的。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其余各附释为“目”,以补足与纠正药物的原资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将出产形色等详细说明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当作本草的体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著作成功的。当《纲目》书著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著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著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由于本草学中对一些药物的来源、性质、鉴别、制法及配方的叙述,涉及广泛的化学知识,因而本草学成了中国古代及中古时代化学的一个丰富内容和源泉,是我国化学史中辉煌成就的一个侧面。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在中国流传起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已经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代科学文献。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前1593年),76岁的李时珍逝世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里所描写的李时珍:

《李时珍》

明朝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叫李时珍,湖北蕲春人。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遇到了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凑到父亲耳边,轻轻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他说的药方正对症,才同意他学医。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几年以后,他回到蕲春老家,开始写书。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是明代一个出色的医学家。他每天替乡民治病,累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空闲时常常研读各种医药书,充实自己的医药知识。但他发现,药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些药书把一些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功效等数据,写得含糊不清,十分混乱。有一本药书更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结果医生开给人吃,医死了人。于是,李时珍便立下雄心壮志,决定要重新编写药书,纠正那些错误、混乱的数据,补充新的知识。他把修书的决定告诉父亲。父亲非常支持,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但修书的工作非常艰巨,你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准备花上毕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它呀!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阅读大量书籍,又常常做笔记,考证材料。当他对书本上的记载有怀疑时,便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确答案。他又深入民间,搜集各种药方,因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知识。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医药巨著。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时珍图素材图片免费下载 高清装饰图案png 千库网 图片编号6448331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